春季流行病科普:科学认识与有效防护

首页    春季流行病科普:科学认识与有效防护

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然而在这生机勃勃的表象下,各种病原体也开始活跃起来。由于春季气温波动较大、空气湿度变化频繁,人体免疫系统容易受到影响,同时人群聚集活动增加,为病原体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。以下将详细介绍春季常见的几类流行病,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些疾病,并掌握有效的预防方法。​

一、呼吸道传染病:春季防控的重中之重​

(一)流行性感冒(流感)​

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具有极强的传染性。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热(体温可达 39-40℃)、头痛、全身肌肉酸痛、乏力等,常伴有咳嗽、流涕、咽痛等呼吸道症状。与普通感冒相比,流感的全身症状更为严重,病程也更长,严重者可能并发肺炎、心肌炎等并发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​

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如患者咳嗽、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,可直接感染近距离接触的人群。此外,接触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后,再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也可能感染。​

预防流感的关键措施包括:​

  1. 接种流感疫苗: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,建议每年流感季来临前,尤其是儿童、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及时接种。​
  1. 做好个人卫生:勤洗手,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,时长不少于 20 秒;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,避免飞沫传播;避免用手触摸公共物品表面,外出归来后及时清洗双手。​
  1. 保持环境通风:每天至少开窗通风 2-3 次,每次 30 分钟以上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降低病毒浓度。​
  1. 增强免疫力:合理饮食,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;适量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瑜伽等,增强体质;保证充足的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。​

(二)新冠病毒感染(COVID-19)​

虽然新冠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,但春季仍可能出现散发或小规模聚集性病例。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,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。感染后的症状多样,轻者可表现为低热、乏力、干咳等,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,甚至死亡。​

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需要继续坚持以下措施:​

  1. 佩戴口罩:在人群密集场所、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以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,应正确佩戴口罩,建议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 N95 口罩。​
  1. 保持社交距离: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,与他人保持至少 1 米的社交距离。​
  1. 加强个人防护:勤洗手、常消毒,对高频接触的物品表面如手机、钥匙、门把手等定期进行清洁消毒。​
  1. 及时接种疫苗:接种新冠疫苗仍是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,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应及时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。​

(三)麻疹​

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具有高度传染性,主要通过飞沫传播。其典型症状包括发热、咳嗽、流涕、眼结膜炎、口腔麻疹黏膜斑(Koplik 斑)及全身斑丘疹。麻疹可能引发中耳炎、肺炎、脑炎等并发症,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和老年人风险更高。​

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是接种麻疹疫苗。我国实行儿童免疫规划,适龄儿童应按时接种麻疹疫苗。此外,在麻疹流行期间,应避免带儿童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,如必须前往,需做好防护措施。​

二、肠道传染病:“病从口入” 需警惕​

(一)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​

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,具有传播速度快、感染力强的特点。主要症状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粪便呈水样或稀便,可伴有低热、头痛、乏力等。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粪 - 口途径传播,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、水而感染。​

预防诺如病毒感染需注意以下几点:​

  1. 饮食卫生:不吃生冷食物,尤其是生食海鲜、贝类等;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,避免食用变质、受污染的食物;饮用水应煮沸后饮用,避免饮用生水。​
  1. 做好个人卫生:勤洗手,特别是在饭前便后、接触呕吐物或粪便后,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;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,患者的呕吐物和粪便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处理。​
  1.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:对患者居住的环境、使用的餐具、衣物等进行定期清洁消毒,保持环境整洁卫生。​

(二)手足口病​

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,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,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,也可通过飞沫和被污染的食物、水传播。主要症状为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、疱疹,可伴有发热。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、脑炎、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,甚至导致死亡。​

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:​

  1.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:勤洗手,不喝生水,不吃生冷食物;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,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。​
  1. 做好家庭卫生:定期对儿童的玩具、餐具、衣物等进行清洗消毒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每天开窗通风至少 2 次,每次 30 分钟以上。​
  1. 及时就医:如发现儿童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儿童的接触史,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。​

三、过敏性疾病:春季特有的 “健康困扰”​

(一)过敏性鼻炎​

过敏性鼻炎是春季常见的过敏性疾病,主要由花粉、尘螨、动物皮屑等过敏原引起。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喷嚏、清水样鼻涕、鼻塞、鼻痒等,可伴有眼痒、流泪、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。过敏性鼻炎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引发鼻窦炎、中耳炎、哮喘等并发症。​

预防过敏性鼻炎需要做好以下几点:​

  1. 避免接触过敏原:在花粉传播季节,尽量减少外出,尤其是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;如需外出,应佩戴口罩和防护眼镜,避免花粉直接接触口鼻眼。​
  1. 保持室内清洁:定期打扫房间,清除灰尘,使用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,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和湿润;避免在室内饲养宠物,减少动物皮屑的刺激。​
  1. 增强免疫力:合理饮食,多吃富含维生素 C、维生素 E 和胡萝卜素的食物,如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坚果等;适当运动,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。​
  1. 药物治疗:如出现过敏性鼻炎症状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、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,缓解症状。​

(二)过敏性皮炎​

过敏性皮炎包括湿疹、荨麻疹等,春季由于气温变化、花粉、尘螨等过敏原增多,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。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、红斑、丘疹、水疱等,严重者可出现渗出、结痂和皮肤增厚。​

预防过敏性皮炎需要注意:​

  1. 注意皮肤护理:保持皮肤清洁,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妆品和护肤品;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,避免过度搓洗皮肤,以免破坏皮肤屏障。​
  1. 避免接触过敏原: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,如某些食物、衣物材质、化妆品等;在花粉季节,避免穿着易吸附花粉的衣物,外出归来后及时更换衣物并清洗皮肤。​
  1. 合理饮食:避免食用辛辣、刺激性食物和易过敏的食物,如海鲜、鸡蛋、牛奶等;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,保持大便通畅。​

四、其他春季常见疾病​

(一)水痘​

水痘是由水痘 -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。多见于儿童,主要症状为发热、皮肤和黏膜出现斑疹、丘疹、水疱和结痂,皮疹呈向心性分布,即躯干较多,四肢较少。水痘具有自限性,但可能引发继发感染、肺炎、脑炎等并发症。​

预防水痘的有效措施是接种水痘疫苗。此外,在水痘流行期间,应避免儿童与患者密切接触,保持室内通风良好,做好个人卫生。​

(二)流行性腮腺炎​

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通过飞沫传播。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,主要症状为腮腺肿大、疼痛,可伴有发热、头痛、乏力等。流行性腮腺炎可能并发睾丸炎、卵巢炎、胰腺炎等,对生育能力和身体健康可能造成影响。​

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关键是接种腮腺炎疫苗。在流行期间,应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,如出现腮腺肿大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并隔离治疗,避免传染给他人。​

五、春季流行病预防的总体原则​

  1. 增强健康意识:了解春季常见流行病的相关知识,提高自我防护意识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​
  1.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: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,保证充足的睡眠;合理饮食,均衡营养,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,少吃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;适量运动,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。​
  1. 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:勤洗手、勤洗澡、勤换洗衣物,保持个人卫生清洁;定期打扫房间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清洁卫生,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。​
  1. 避免人群聚集:在流行病高发季节,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、通风不良的场所,如必须前往,应做好防护措施,如佩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离等。​
  1. 及时接种疫苗: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、最有效的手段,应按照免疫规划程序,及时接种相关疫苗,如流感疫苗、新冠疫苗、麻疹疫苗、水痘疫苗等。​

总之,春季是流行病的高发季节,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疾病的危害,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,增强自身免疫力,共同度过一个健康、安全的春季。

2025年4月27日 16:12
浏览量:0
收藏